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释慧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李氏
临原人
专志定学。
旁听大乘经论。
宇文废法。
南游梁。
与仙城山沙门慧令同师。
俄徒京邑聪师之旧堂。
昼夜常坐。
光景灿然。
人见之惊。
以为镫烛也。
其乡里有静者。
尝为德广郡守
素不信。
乃别请于家。
供养百日。
且使其子四人抑禀等。
夜往窥之。
果见其室大明静。
由是始归向。
开皇初卒。
是日谓弟子慧兴曰。
客至可多辨斋馔。
及中而慰吊者填门矣。
永禅师南乡人
梁有国日。
明帝尝供养之。
开皇初。
坐逝。
众闻音乐香气者七日夜
方露尸伞盖山上。
未即葬。
同寺全律师
辄临其尸曰。
幸留七日以待。
至七日全亡。
舁尸侧。
而永之尸始摧变。
释慧意
姓李
临原人
听大乘经论专习定行。
宇文废法南投于梁。
仙城山慧命
同师寻讨心要。
后住景空于聪师旧堂综业常住。
不事灯烛昼夜常明。
有乡人德广郡守静。
殊不信法。
乃请于宅。
别立禅室百日行道。
静息抑禀等四人每夜潜往。
举家同见禅室大明坐卓然。
方生信向。
乡邑道俗率受归戒。
开皇初卒。
将逝谓弟子慧兴曰。
今日有多客来。
可多办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襄阳开皇有法永禅师者。
南乡人
梁明帝常供养。
预知运绝。
苦辞还襄欲终。
七日七夜闻音乐异香满寺。
因而坐终。
送伞盖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师
尸曰。
愿留神相待至七日。
满至期全亡。
送尸侧。
尸飒然摧变。
岑阇梨者。
姓杨
临原人
于寺西伞盖山南泉立诵经堂。
常诵金光明。
感四天王来听。
后读藏经皆不忘。
计诵三千馀卷。
服布乞食。
钵中之馀饲房内鼠。
百馀头皆驯扰争来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检。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戏呵叱僧侣
或诵经书歌咏逆述来事。
昼则散乱夜则礼诵禅思。
与同众沙门智晓交顾招集禅徒。
自行化裕。
供给定学。
自知终日急唤拔禅师付嘱。
上佛殿礼辞遍寺众僧。
咸乞欢喜。
于禅居寺大斋将散。
谓岑曰。
往兜率天听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来。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识神往遍学寺。
寺相去十里。
汰法师床前。
明如昼。
云晓欲远逝故来相别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门外。
别讫来入房中踞床忽然还暗。
呼弟子问云。
闻师与人语声。
取火通照三门并闭。
方悟晓之神力出入无间。
即遣往问。
果云已逝。
岑后七日无何坐终。
其二体骨全成无缝。
又有昊纯等禅师
多有灵异。
相从坐化。
略不叙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义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代郡人
本姓尉迟,幼养于宫中,赐姓杨
长,以父功拜陕州刺史
性谨厚,能驰射,从破突厥,击平杨谅叛乱有功。
大业中从征辽东,还军镇压农民军。
帝恶其威名日盛,乃征入朝,拜礼部尚书
卒于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杰隋至唐初 573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安邑人俗姓杨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
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
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难人杀。
”晚住蒲州栖岩寺
全隋文·卷三十五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住蒲州栖岩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弘农杨氏。
汉大尉震后也。
徙居河东安邑之鸣条。
隋开皇十一年
甫冠。
遂东投闻喜依真莹法师剃落。
寻具戒。
遣学涅槃项之往岘头山诵习法华。
因念曰。
经不云乎。
所闻宁少。
所解须多。
欲通其要。
必俟博游。
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采涉成实论二年。
记以为吾论其兴矣。
子能有始终者。
吾诲其敢怠乎。
未几。
而记迁化。
于是周流齐土。
遍阅装寂安艺之门而道滋进。
仍依沧冀魏念二师。
习毗昙论依道尚于清河洪该于汲郡
练治成实论。
讫四载。
尝与该公定义谓论有云。
唯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岂非以一行苦为苦受。
而三差者。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也。
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
善因而体。
即苦受亦可善业感恶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此中句意覆却例决终是一妨。
该茫然。
开皇九年
自卫适邺。
学摄论于林法师
又禀四分于洪律师志念法楞二师。
赴隋。
汉王召乃与俱读婆沙论。
三载颇穷其指。
尝难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念公含笑直视而已。
仁寿二年
楞法师十地等论。
于时如智景之大论十力摄大乘。
两达之涅槃。
舜龛之律部。
皆萃并晋而扣击同异。
有可观者。
故时人谚曰。
大头难人杀。
文帝晋阳乱。
遁归乡里。
阐阿毗昙心地持等。
五六过。
叹曰。
言说之妄。
终无益于生死。
遂依真慧禅师于麻谷思择观理。
深入缘起。
以其宿习所致极赞美之。
后约成实安般法尤有发明。
徐俾神素法师集诸部之言安般法者。
以利后来。
武德元年
或请开十地论。
笑曰。
昼讲夜禅吾志决矣。
即为开之。
凡三十馀遍。
且遣门人二十辈。
分化于外。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
寿五十五。
桑泉樊绰友善。
绰既亡。
其二女。
忽梦乘空至曰。
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今来迎师耳。
卧病亦尝见绰在其旁云。
绰尝为沙门
周废教遽内室。
至是瞑。
众闻乐音香气满空中者。
释道杰
姓杨
其先弘农
太尉震之后也。
苗裔复居河东安邑之鸣条焉。
天怀颖发廓然物表。
年才小学便就外傅。
教以书计典籍。
粗知大略。
然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父母留恋抑夺不许。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肇。
垂翼东飞。
闻喜横水窟。
莹法师
莹鉴其高拔即而剃落。
寻与受具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
自惟曰。
经不云乎。
宁愿少闻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才涉二年功高四载。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请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
吾论其兴矣。
傥子存于始卒。
吾当诲而不倦。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奘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多识前令。
又往仓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所。
俱听成实。
始末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
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惟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拔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
亦可惟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
此中多句。
终是一妨。
远取伏意。
覆却例决。
该于时茫然曰。
此中须解听。
后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休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
略知户牖。
意在小论。
将事东行。
属随汉王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含笑直视竟不通之。
其论道迅猛皆此类也。
然以先功小学
意为弘显大乘。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摄乘。
两达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
凡经六载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难人杀。
然其例并虽少。
而一徵一责能令流汗。
文帝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心路苍范。
至于起慧非定不发。
遂停讲往麻谷。
真慧禅师学坐。
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为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实安般处。
两夕专想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安般观。
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诸学坐者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请弘十地。
笑曰。
驾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讲扬法化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事须商度。
今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长弘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数盈二十。
斯人也刚决中恕少欲希言
择交选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辞不获免。
若浮云焉。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
初有桑泉樊绰者。
前周废教僧也。
虽为白衣常参法宇。
以国士遇之。
绰已前亡。
二女同梦。
其父乘虚而至。
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师将逝故来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患停讲。
乃至寿终。
常见樊绰在傍。
合众又闻空中伎乐异香。
故其去处虽远。
不负弘导之功焉。
门人依西域阇维起塔供养。
姓杨
其先弘农太尉震之后也。
河东安邑之鸣条。
天怀颖发。
廓然物表。
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
投真营法师
鉴其高拔。
即为剃落受具。
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
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
经月便度。
深自惟曰。
经云。
宁愿少闻。
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
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
清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装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
又往沧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尚。
汲郡洪该所。
听成实始末。
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唯一苦受。
而有三差。
此文。
非谓以一行苦。
名为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若使果。
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
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
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
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该于时茫然。
后乃曰。
此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
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林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
听四分。
东行。
汉王召。
沧州志念
河间法楞。
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
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
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
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
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
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
含笑直视。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
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挕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
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
观略同异凡经六载。
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
难人杀。
文帝崩。
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
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
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
心路苍茫。
至于起慧。
非定。
不发。
遂停讲。
往麻谷依真慧禅师
学坐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谓法师等。
一从名教。
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
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寔安般处。
两夕专想。
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
安般观。
境界极明。
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
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
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
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
淋落泉中诸学坐。
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
请弘十地。
笑曰。
驾修禅。
但名自利己法。
讲扬法化。
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
须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遂即弘敷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
数盈二千。
择交迁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
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询南北朝末隋初 515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9 【介绍】: 僧。
河东人
俗姓杨
年二十二,于白鹿山北霖落泉寺出家。
受戒后,专修心学,习禅定。
后住怀州尖山寺,独处静院,十年不出,颇有异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弘农华阴杨氏。
后迁河东
年二十二。
白鹿山北之霖落泉寺。
乐其静邃。
遂依昙准禅师而薙染焉。
既受具。
习诵法华。
僧稠禅师
方领徒苍谷。
路极脩阻。
念欲展礼。
则抵冒荆棘。
披跨沙砾。
拔缘登陟。
不由蹊径。
直望其地。
以为行表。
往来质问。
志存正观。
虽困艰难。
不愆进业。
每云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若合道而穷耳。
俄复徙居鹿土谷。
泉枯重溢。
鹿麋驯扰。
学者相庆。
或盗畦蔬而遭群蜂所螫者。
一身肿痛垂死。
为治之。
获瘳。
尝独行值二虎斗。
以锡杖分而翳之曰。
同居林薮。
计无大乖。
幸各散去。
一日有致礼于前者曰。
某赵人也。
顷因病死。
而阎王谓以罪当就狱。
昙询禅师请命。
故尔放还。
且某于禅师
素昧平生。
而过蒙恩泽如此。
敢不拜谢。
尝一定七日。
虎穴于房弗恤也。
以故庭芜径秽。
鸟兽与俱。
而声光所被。
河朔悦服。
杖策裹粮。
户屦满矣。
开皇间
仪同三司元寿以玺书。
致诚敬送香供。
十九年卒于尖山寺
寿八十五。
夏五十五。
初示疾。
感神光香气之异。
有飞禽白颈赤身。
绕院哀唳。
渐近堂陛。
至于几席。
狎附人物无所畏。
及瞑即悲叫苦甚。
血沸眼中。
旋转空虚。
投地而逝。
云昏雾惨。
林涧摧塞。
山中衰相不可殚记。
弟子静林等。
唐武德五年十二月
阇维。
遗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述铭。
释昙询
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弱年乐道久滞樊笼。
年二十二。
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
昙准禅师而蒙剃发。
又经一载进受具戒。
谨摄自修宗禀心学。
而专志决烈。
同侣先之圆备戒律。
又诵法华。
初夏既登还师定业。
僧稠据于苍谷。
遂往问津。
定山郢匠前传所叙。
以声光所被。
遥相揖敬。
住既异林精融理极。
思展言造每因致隔。
但为路罕人踪岗饶野兽。
栖幽既久性不狎尘。
来往质疑未由樵径。
直望苍谷以为行表。
荆棘砂砾披跨不难。
岩壑幽阻攀缘登陟。
志存正观也。
故不以邪道自通。
又以旁垂利道。
由曲前而通滞。
吾今标指虽艰。
必直进以程业。
用斯徵意随境附心不亦善乎。
每云。
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合道不幸而穷耳。
故履践重阻不难涂穷。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麚麋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卫
时有盗者来窃蔬菜。
将欲出园乃为群蜂所螫。
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殷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苏故蒙恩泽。
往见阎王诘问。
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
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
生来未委。
访寻方究。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
累时不歇。
乃执锡分之。
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无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熊虎交诤。
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斯又阴德感物显用成仁。
何以嘉焉。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处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自尔化流河朔盛阐禅门。
杖策裹粮鳞归雾结。
隋文重其德音致诚虔敬。
仪同三司元寿
亲送玺书。
兼以香供。
开皇末年风疾忽增。
卒于尖山寺
春秋八十五。
五十矣。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
白颈赤身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
鸟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林道慧方等。
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为文。
见于别集。
释昙询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年二十二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林落泉寺逢昙淮禅师而蒙剃发。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鹿糜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时有盗来窃蔬菜将欲出园。
乃为群蜂所螫(音拭)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慇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复苏。
得见阎王诘问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特来礼谢。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
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为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态虎交诤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虎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白颈赤身。
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鸟住堂基。
自后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休道愿慧方等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